义乌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之三:产业集群的最终产品主要是居民消费品,产业集群基本上是由私有制企业或家庭家族作坊组成的。
在义乌的产业集群中,最终产品绝大多数是生活日用消费品。其中,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小商品集群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在义乌产业集群区内,由于这些产业集群形成之初的企业投资基本上来源于本地私人资金,决定了这些集群内的企业基本上都是由私有制企业或家庭家族作坊构成的。
应该说,在义乌,产业集群过去叫“块状经济”其历史十分悠久,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手工业时代“块状经济”就已出现,而且已是手工业发展过程中十分突出的现象。如闻名海内外的火腿在义乌曾经就是一个产业群,如遐迩闻名的拨浪鼓敲糖帮实质上就是流通业集群。
在浙江,除杭嘉湖宁绍的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差,国家投资少,大企业少,人均耕地少,资源更少。但浙江以“轻、小、私、加”起步,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由一个“资源小省”成为“经济大省”。
义乌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之四: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体现在产业集群内生产的专业性、产品的差异性上。衍生、裂变、创新与效仿是义乌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方式,表现出产业集群的地域的集中性、要素的根植性。
走近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探秘
义乌目前的产业集群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内部专业化程度很高,迂回生产方式明显,因地缘、血缘、亲缘和朋友关系而形成的社会资本较丰厚,产业集群发展颇为成熟,表现较强的集群效应。以义乌支柱产业之一的服装工业为例,所用的拉链、衬布、托肩、纽扣、线带、面料等辅料,具有量大面广种类多的特点,过去都是由各服装厂分别向外地采购的,这既难以保证产品质量,又不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由于空间的接近,周边协作型企业大量兴起。一批拉链厂、线带厂、丝线厂、钮扣厂、电脑绣花厂等服装辅料厂出现,分别进行专业化的铺料生产,从而形成一个相互协作衔接的专业化企业群落。而且每道工序产生的半成品都通过市场来交易,多家企业参与各道工序集合起来才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产“流水线”。
袜业集群中,在义乌的土地上分布着袜子生产企业、原料生产企业、原料经销商、缝头卷边厂、印染厂、定型厂、机械配件供应商、义乌针织品(袜业)市场。
在义乌,由于专业市场发达,企业间高度依赖,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愿意“小而全”、“大而全”,一切通过交易获得专业化生存。虽然产品成本低,产业进入门槛低,属劳动密集型,但知识和技术、艺术的要求很高,属于低技术行业的高技术;虽然产品比较单一,但专门信息、专门渠道和高等级的工匠及年富力强的技工的作用十分突出。我们在兴中村饰品辅料专业街看到,仅用于串珠的辅料店就有100多家,串珠种类上万个。产业集群中产品的差异性往往被人们忽略,其实即使各同类企业间都是高中低档,错位发展。
义乌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之五:义乌产业集群的形成一般都有一个关键性企业,通过该关键性企业的衍生、裂变、创新与被模仿而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在义乌绝大多数产业集群的回顾中都能找到这样的一个关键性企业,我们来看看上杨村的铅笔产业集群。
一天,一群韩国客人专程赶到义乌城西镇上杨村学亮文具厂,要求订购200万支活动铅笔。在上杨村像学亮文具厂这样,外商纷至沓来下订单的为数不少。一只小小的铅笔,却打开了大市场,而且还走出国门。早在1990年,上杨村村民杨子海、楼小杭、杨文金等四五户开始生产铅笔配件,然后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卖。不久,他们就开始生产活动、生肖、儿童系列的十多种成品笔。令人意料不到的是,这些产品一投放市场后,竟十分畅销。不久,村里的许多村民办起了家庭式生产铅笔小作坊。近年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更新,全村铅笔生产也从过去的四五家,机器四五台,十几人,到目前的10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3000余人,机器近千台,花色、品种达500个。上杨村开始使用最先进的制笔机,技术进步带来产业的进步,铅笔已改头换面,成了市场上的一枝独秀。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上杨村人生产的各种铅笔,不仅仅销往国内的150多个城市,而且还从去年起走出了国门,打入国际市场,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中东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了解,近年来,在中国小商品城销售的各种铅笔,60%以上是上杨村生产的,占整个市场销量的五分之三。
义乌产业集群表现为一种扎堆现象,企业密集,相距较近。像我们上边提到的义亭镇杭畴村袜业集群,这个只有300多户、1500人的杭畴村,针织袜厂却达180家,全村五分之二的农户都办起了大大小小的针织袜厂。步入杭畴村,织袜机的轰鸣声富有节奏般地时不时传来,恰似一曲欢快激昂的“丝袜交响曲”。
同类企业的空间集聚是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之一。集聚在特定地域空间上的众多小企业以及家庭作访,因其最终产品在品种、规格、款式、造型、色彩、等级、品牌等方面具有产品的近似性,容易获得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从而克服了单个企业的孤军奋战的规模不经济的缺陷。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企业之间的分工进一步细化、专业化,一些特定的生产工艺从产品生产中分离出来,形成专门生产某种工艺或中间产品的产业部门,产业集群进入了的专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工序型企业的市场进入门槛低、中间产品的市场空间大、新进入企业的创业风险小,大量专门从事一道或少数几道工序的新企业不断增加。同时,由于产品价值链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辅助产品的制造商及相关企业也大大增加。这种企业空间集聚形态,不但能使单个企业获得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扩大最终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流通效应,而且延伸了产业链,使产业集群规模得以几何级速度增长。
图为《专业批发市场运营管理规章制度汇编》书影。
图为《专业批发市场运营管理规章制度汇编》书影。《专业批发市场运营管理规章制度汇编》适用对象: 1、各地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开发投资商、市场运营商、市场管理者;2、各商场、商城,购物中心、集贸市场等;3,各仓储式商场 、各连锁店、特许经营店、专业店等各种商业零售企业;4,各级政府、职能主管部门;5,各市场策划咨询等机构、研究院所等机构;
审视义乌产业群的发展,可以发现它是一个动态的逐渐演进、深化的过程。当某一类产业在某一特定空间区位初萌生机,由于赚钱或潜在赚钱效应,大量企业和民营资金开始涌入并形成以小企业为主体的空间集聚。
在最初阶段,产业集群内的几乎所有企业都生产同类产品;随着聚集规模的扩大和企业主对效率的追求,一些特定的生产工艺(流程)开始被分离出来,形成了一批专门从事某种工艺,以“中间产品”为主业的配套企业;随着内部分工的进一步深化,服务性工作逐步从生产性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实现了生产服务的专业化。产业集群的生产经营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征,这也正是它能够不断成长的重要原因。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企业的专业分工与协作体系日趋完善;
美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是企业创造了世界财富。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离不开数量众多、富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参与。工业化的源泉在民力、活力在民营、希望在民间。有位学者这样说:“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浙江商人,是当今中国最具活力、也是最会赚钱的人群。”地方创新文化和企业家精神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动力。
义乌人就是凭借30多万种小商品走向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又创造了一个令世人称奇的神话。这块既没有原料又没有工业基础的土地,却依靠一批经营者不断的努力而创造出神奇。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一批能人走南闯北,利用外地的信息、资源、市场率先起步,继而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参与。义乌市以小商品市场为主的各类市场的拉动,使义乌成为全国有名的小商品生产基地。同类产品、同类企业大量聚集,起到群体效应,不仅成为这个产品的聚集区,也成为这个产业的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的聚集区,各要素的聚集联动,推动了这个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图为《专业批发市场运营管理规章制度汇编》目录书影。
“集中”和“扎堆”,这是集群生成发展的内在要求所决定了的。因为,只有近距离才能使大量信息通过非正式接触得以迅速传递和扩散,只有零距离才不需要库存甚至于可以不建库房,只有集中布局才会出现基础设施利用的邻里效应和共享机制,技术外溢和创新才会发生连带效应。这种生产力要素的集中状态也叫“范围经济”;每个地方都蕴藏着一些潜在的生产力,机会恰当,便如枯木逢春。但特定生产要素一旦生成在某一特定地域,很难向四周扩散。产业集群离开特定的地脉、文脉和人脉就成活不了,它不像竹竿插进土里,而是像自然而然从地里长出来一样(工厂的英文Plante也即植物的意思,Local Industrial Cluster也有人翻译成“本土产业群”)。
由于产业集群内各成员的经营活动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彼此之间的合作往往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共同价值观念,这显然有利于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彼此信任,促使市场交易很快达成并履行合约,还可以节省企业市场信息的时间和成本,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而且有利于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商企业之间及时进行信息和知识交流,这种柔性化的分工协作和便利化的市场交易,是区域产业集群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关联企业可以降低区域内相关产品的交易成本。产业群能够诱导稳定的专业化供应商集群的形成。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能够形成创造性思想及技术信息在区域内的非正式交流,形成区域性的创新群。区域内学习型企业的经营经验、稳定的客户群也增加了区域内的投资机会、规避投资风险和误区,从而降低了增量投资的市场风险,提高了投资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区域内企业集聚增强企业之间的竞争性,提高了产业群产品的市场份额,促进产业群形成竞争优势,提高产业群的竞争能力。而在专业化分工和市场交易的交织演变中,一些先发企业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在其内部科层组织的规范化构架中,已建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销售渠道,并利用其品牌优势,开始尝试发展虚拟经济。这种具有较大规模或较高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在技术改进、管理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具有“示范效应”,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着核心带动作用。而其他大多数中小企业,则是在相互学习与模仿中,启动一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共同项目。在产业集群中,某一企业通过创新和开发所获得的包括产品生产的技术,产品的款式、花样等,以及产品的市场信息、产地的品牌、企业的管理方式等新知识,很大一部分将迅速外溢出去,成为整个形态发展。
(摘编自《走近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探秘》精装本,许庆军,2006,中共党史出版社。“旧文新图|走近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探秘/义乌市场探秘”系列由专业批发市场咨询机构――义乌商兴成市场投资公司赞助刊发。本文标题“映像义乌”编写。)